我是小夏,28岁,先天右耳小耳畸形。从小到大被喊“小耳朵”的日子,让我拍照总偏左脸,夏天不敢扎马尾——直到去年在北京米兰柏羽丽都做完全耳再造,我终于能自信地说:“这是我的新耳朵!”
术前:犹豫十年,朋友的“现身说法”让我下决心
其实我早有手术念头,但总怕“人工耳朵”太假。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发小阿琳带着她做完耳再造的弟弟来见我。“你看,摸起来软乎乎的,颜色和皮肤几乎一样!”她弟弟掀起头发,右耳轮廓清晰,连耳窝的褶皱都自然得像天生的。
追问下才知道,阿琳弟弟是在米兰柏羽丽都找郭志华医生做的。“郭医生做了20多年耳畸形修复,我弟弟术前他画了三次设计图,连耳朵倾斜角度都拿尺子量。”朋友的“网友分享”让我动了心,当天就挂了郭医生的号。
面诊时,郭医生没急着推销,反而先问我:“平时喜欢戴帽子还是扎头发?”他说耳朵形态要和脸型、日常习惯匹配。看我紧张,他调出以前患者的术后对比图:“你看,这位姑娘术后3个月去海边玩,根本没人看出是再造的。”
术中:三期手术,每一步都像“种耳朵”
手术分三期。头一期是“种皮肤”——在耳后埋扩张器。打麻药时郭医生握着我的手:“别攥床单,捏我胳膊就行。”扩张器注水的2个月,耳朵像吹气球似的慢慢鼓起来,郭医生每周都拍对比照,“皮肤够厚才能包裹住后面的软骨支架”。
二期手术比较关键:取肋软骨做支架。进手术室前郭医生说:“放心,取的是第6、7根肋软骨,不影响呼吸。”手术全程我半清醒,能听见仪器声但不疼。“支架弧度再调0.5毫米。”郭医生的轻声指令让我安心——后来看CT,支架和健侧耳朵的轮廓线几乎重合。
三期是耳垂微调。这时候耳朵已经能看出大致形状,郭医生用细针调整耳垂角度:“你平时喜欢戴耳钉,耳垂得稍微厚一点才撑得住。”三个小时的手术,他额头的汗把手术帽都浸透了。
术后:修养时间短,“新耳朵”比想象中更“活”
拆线那天我攥着镜子手抖——右耳不再是皱巴巴的小肉球,而是有耳轮、对耳轮、三角窝的完整耳廓!郭医生说:“现在摸起来硬,3个月后软骨会慢慢软化,和真耳朵手感差不多。”
修复期间我每天涂祛疤膏,3周就敢洗头了。比较惊喜的是术后2个月,我戴了对珍珠耳钉出门,同事盯着我看半天:“你耳朵什么时候打的耳洞?”我笑着撩起头发:“这是新长的~”
现在术后半年,我敢扎高马尾、戴贝雷帽,甚至去水上乐园玩——郭医生说“再造耳能承受正常碰撞”。有次坐地铁被小朋友指着说:“姐姐的耳朵好漂亮!”我终于不用低头,而是笑着说:“谢谢呀~”
想对同样困扰的你说
全耳再造不是“换耳朵”,而是用自己的软骨“种”出耳朵。选医生真的比选医院重要——郭医生的“啰嗦”(术前反复沟通、术后每周随访),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想了解更多耳再造细节?点击页面问询按钮,还能获取郭医生团队整理的术前检查清单、术后护理手册~
**原创标题推荐:** 1. “28年小耳困扰终结!米兰柏羽丽都郭医生让我拥有‘会呼吸’的新耳朵~” 2. “从不敢露耳到高马尾自由:我的米兰柏羽丽都全耳再造180天实录!” 3. “朋友弟弟的‘自然耳’骗到我了!跟着去米兰柏羽丽都做了全耳再造~” 4. “术后被夸‘耳朵好漂亮’:在米兰柏羽丽都做全耳再造,我终于自信了!” 5. “摸起来软乎乎、颜色超自然:米兰柏羽丽都全耳再造,我的‘新耳朵’太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