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对自己的脸型耿耿于怀。镜子里的那张方脸,像是被造物主随手用尺子画出来的,棱角分明得几乎能划破空气。每次拍照,我都下意识地侧脸或低头,生怕那个"国字脸"在镜头前暴露无遗。大学时期,室友们扎堆自拍时,我总是那个默默退到镜头边缘的人。
工作后,这种脸型焦虑愈发重度。在商务场合,我总感觉自己的方脸给人留下过于严肃、难以亲近的印象。尝试过各种发型修饰,从长发及腰到齐耳短发,甚至一度留起了厚重的刘海,但都无济于事——骨骼的轮廓是任何发型都无法完全掩盖的。
记得有次和闺蜜逛街,她无意中说:"你要是脸型再柔和点,穿这件衣服会更好看。"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我心里。我开始疯狂搜索各种瘦脸方法,从按摩到瘦脸,甚至尝试过那种号称能"重塑脸型"的美容仪,花费不菲却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博主的磨骨蜕变记录,那张从方脸到鹅蛋脸的变化让我震惊。经过长达半年的资料收集和心理建设,我终于下定决心——是时候和我的方脸做个了断了。

抉择:为何比较终选择了友谊医院
选择医院的过程堪比一场马拉松。我几乎跑遍了成都所有比较有名整形机构,问询了不下十位医生。有的医院装修奢华得像五较高品质酒店,却让我感觉更像一个销售场所;有的医生看一眼就给出方案,连基本的CT检查都省略了。
四川友谊医院比较初并不在我的首要选择名单上——它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网红医生的站台。改变我想法的是一次偶然的面诊经历。那天我原本预约了另一家机构,因为时间还早,就顺路走进了友谊医院。
接待我的问询师没有一上来就推销项目,而是仔细询问了我的诉求和担忧。当我提到害怕术后出现"蛇精脸"时,她笑着说:"我们的理念是自然协调,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锥子脸。"这句话莫名让我安心。
更让我意外的是,医院要求我必须先做超全的骨骼CT检查,医生才会给出具体方案。"骨骼结构因人而异,不检查就设计方案是对患者不负责。"主刀医生李继华的话让我感受到正规的态度。
价格方面,友谊医院的报价处于市场中等水平,但透明公开,没有任何隐形消费的暗示。对比其他机构动辄十万起步的报价,这里的下颌角截骨36800元起,轮廓四件套64800元起的价格显得实在许多。
比较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一组实例照片——不是那种精修过的宣传照,而是患者术前术后的真实记录。变化明显却不夸张,正是我想要的"妈生脸"结果。离开医院前,我在走廊里遇到几位复诊的患者,她们自然的笑容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术前:忐忑不安的72小时
交完定金后的那几天,焦虑感如潮水般涌来。我不断在网上搜索磨骨失败的实例,每看到一个不好的帖子,心跳就会加速。半夜惊醒时,常常摸着自己的下颌角发呆:真的要对自己动刀子吗?
术前检查项目多得超乎想象: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肝肾功能...护士打趣说这比入职体检还超全。比较关键的还是三维CT扫描,医生需要根据我的骨骼结构精细设计截骨线和截骨量。
李医生拿着CT影像耐心解释:"你的下颌角外翻明显,但颧骨并不高,单纯做下颌角手术就能达到比较好的结果,不需要做全套轮廓。"这种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让我对他的正规度更加信任。
手术前三天,我开始按照医嘱禁烟禁酒,连比较爱的火锅都戒了。术前一天,护士详细讲解了注意事项:晚上十点后禁食禁水,不要化妆,穿宽松衣物...那份清单我反复看了三遍,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手术当天早上,我在病房换好手术服时,手都是抖的。麻醉师来沟通时,我紧张得把"全麻"听成了"全麻会不会醒不过来",把人家逗笑了。"每天都有几十台全麻手术,比你年纪大的都可靠度过了。"他的话稍稍缓解了我的恐惧。
被推进手术室前,我然后摸了一下自己突出的下颌角,心里默念:再见,我的方脸时代。

术中:全麻下的"变形记"
关于手术过程,我的记忆是碎片化的——毕竟在全麻状态下,时间感是完全混乱的。只记得麻醉师给我戴上氧气面罩,让我数到十,我大概数到五就失去了意识。
醒来时头一个感觉是喉咙痛(后来知道是插管导致的),然后才是下颌部闷闷的胀痛。没有想象中那么剧烈,但确实不舒服。护士说手术很顺利,持续了约三个小时,出血量在正常范围内。
后来从医生那里得知手术的详细过程:先在口腔内做切口,然后对下颌角进行长曲线截骨,同时处理了部分肥大的咬肌。李医生特别提到,他保留了适当的角度,避免形成不自然的尖下巴。
比较意外的是,术后我没有立即被包成"粽子头",而是用弹性绷带做了适度加压包扎。医生说这样既能减少肿胀,又不会给骨骼造成过大压力。护士每隔一小时就来观察一次我的生命体征,那种被密切关注的感觉让人安心。
术后六小时,我终于可以少量饮水了。用吸管喝水的动作比想象中困难,每吸一口都能感受到下颌肌肉的牵拉痛。但比起疼痛,更难受的是口腔里的异物感——伤口虽然在内侧,但肿胀让整个口腔空间变得拥挤。
头一晚几乎是在半睡半醒中度过的。病房的灯光调得很暗,护士定时来换冰袋。每隔两小时,我就会被轻轻拍醒测量体温和血压。虽然睡眠被打断,但这种严密的监护反而让我睡得格外踏实。

术后:肿胀期的崩溃与惊喜
如果说手术是短暂的痛苦,那么改善期就是漫长的考验。术后前三天,我的脸肿得像充了气的皮球,眼睛被挤成了一条缝。照镜子时,我被自己的样子吓哭了——这哪是整形,简直是毁容!
护士安慰我说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消肿的速度不同。果然,从第四天开始,肿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每天早晨醒来,都能在镜子里看到一点新的变化,这种渐进式的改善给了我非常大信心。
比较难受的是饮食限制。前两周只能吃流食,我把各种食材打成糊状,发明了"营养糊糊大全"。鸡汤、鱼汤、蔬菜泥...虽然味道不差,但连续吃十几天还是让人崩溃。有次偷尝了一小块蒸南瓜,结果牵动伤口疼得直冒冷汗,再也不敢造次。
术后第七天拆线时,我看到了初步的轮廓结果。虽然还有肿胀,但那个突兀的方角已经消失了,下巴线条变得流畅。医生叮嘱接下来是关键的塑形期,必须24小时戴头套,除了吃饭和清洁时都不能取下。
一个月复查时,大部分肿胀已经消退,结果越来越明显。以前从不敢尝试的丸子头现在成了我的比较爱,侧脸线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美。有趣的是,同事们都说我变好看了,但没人看出我做了磨骨,只是问我是不是换了发型或瘦了。
三个月后,当然后一点肿胀也消失时,我终于看到了比较终结果——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锥子脸,而是保留了个人特色的自然鹅蛋脸。摸上去骨骼的触感完全不同了,但表情和笑容却依然自然生动。

蜕变:不仅仅是脸型的改变
磨骨带给我的变化远不止于外表。比较明显的是自信心的提升——现在的我愿意站在镜头中央,甚至开始尝试以前从不敢想的露额头发型。有次同学聚会,多年未见的老友盯着我看了半天,说:"你好像哪里不一样了,整个人都散发着光彩。"
工作上也有意外收获。作为商务顾问,我发现客户更愿意与我长时间交流了,那种因严肃脸型造成的距离感消失了。有客户甚至在一次会议后坦言:"你看起来更亲和了,让人不由自主想多说几句。"
但比较大的改变是心态。我不再每天早晨头一件事就是检查自己的脸型,不再为找到一个理想角度而折腾半天。这种从外貌焦虑中解放出来的感觉,比任何外貌变化都珍贵。
当然,磨骨不是魔法。它没有让我的生活一夜之间变得理想,工作压力依然存在,人际关系仍需经营。但至少,我不再因为一张不满意的脸而否定自己的价值。每次摸到光滑的下颌线条,都会想起那段改善期的坚持,提醒自己:我有能力改变不满意的事物。
现在距离手术已经过去一年,偶尔翻看旧照片,那个方脸女孩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但我并不后悔曾经的样貌,正是那段经历让我懂得:改变需要勇气,而接受改变后的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

给考虑磨骨者的忠告
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想分享给正在考虑磨骨的朋友们:
首先,认清自己的需求。我见过太多人拿着明星照片要求"同款脸型",却忽略了自身基础。磨骨应该是在你原有特征上的优化,而不是变成另一个人。术前我与医生沟通比较多的就是"保留个人特色",比较终结果证明这个坚持是对的。
其次,选择医生比选择医院更重要。同一家医院不同医生的风格可能天差地别。李继华医生的特点是变化明显但不过度,适合想要较大改变又怕不自然的人。而赵延峰医生则偏向保守调整,适合基础较好只需微调的人。多看看医生的真实实例,找到与你审美契合的。
改善期的心态管理同样重要。肿胀期的样子真的会让人怀疑人生,我建了个改善日记,每天记录一点小进步。看到肿胀一点点消退的过程,比单纯等待结果更容易坚持。加入一些磨骨改善的交流群也有帮助,但要注意筛选信息,避免被负面实例吓到。
关于术后护理,有些细节容易被忽视: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可能撞击头部的活动;一年内不要做牙齿矫正等可能影响骨骼稳定的治疗;即使是完全改善后,也要注意避免外力撞击下颌区域。
然后,理性看待价格。友谊医院的价格在成都市场属于中等偏上,但绝不算比较贵。下颌角截骨36800元起,颏成型34800元起,轮廓四件套64800元起。太便宜的要警惕技术或设备缩水,太贵的也不一定就更好。关键是看医生资质和实例结果。

记得有次复诊时,李医生说:"磨骨改变的是骨骼,但真正的美丽来自内心的自信。"这句话我记到现在。手术刀可以改变轮廓,但真正让一个人焕发光彩的,永远是由内而外的自我接纳。
我的磨骨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关于自我接纳的课题永远不会完结。现在的我依然会为体重波动焦虑,为皱纹出现烦恼,但至少,我不再让一张脸定义全部的自己。这段经历教会我比较重要的一课是:改变外貌可以是一种选择,但爱上任何状态的自己,是一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