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完美官网
整容头条

郭树忠做的耳朵患者几年后的样子全揭秘!分享我耳朵的惊人蜕变历程

2025-11-11 09:00

五年前,当我决定踏上耳再造的旅程时,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如此自信地撩起长发,向国内外展示我的右耳。

如今,站在镜子前,抚摸着这只由郭树忠医师“种”在我前臂、又移植到头部的耳朵,它的轮廓依旧清晰挺拔,触感温暖而真实,仿佛它从来就在那里,陪伴我度过了整整五个春秋。

耳再造手术材料图

命运的转折:一场车祸与失去的耳朵

我的故事始于2016年的一场车祸。

那场意外不仅带走了我右耳的正常听觉,也几乎夺走了我对生活的热情。

右侧头部的严峻损伤,使得传统的耳再造手术路径对我关闭——我走访了多家医院,得到的回应多是摇头。

耳周皮肤的严峻损伤,让许多医生束手无策。

那段时间,照镜子成了一种煎熬,每次看到右侧头部的残缺,自卑感便如潮水般涌来。

我甚至开始逃避社交,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总会下意识地用头发遮挡。

我一度以为,这辈子可能就要这样与残缺相伴了。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询问中。

一位北京的医生朋友向我提起了西安交通大学头一附属医院的郭树忠医师,他是国内头部的耳再造医生,尤其擅长处理各种复杂、棘手的病例。

抱着然后一线希望,我来到了西安。

扩张器法耳再造手术演示图

希望之光:郭树忠医师的创新方案

初见郭医师,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瞬间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在详细检查了我的情况后,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甚至有些“科幻”的方案:在我的前臂上预先“培育”一只耳朵,待成熟后再移植到头部。

郭医师耐心地解释道,由于我耳部周围组织损伤严峻,缺乏足够的血供应来支持直接移植的耳朵存活。

而在前臂上预制耳朵,可以利用手臂丰富的血管为耳朵提供“营养”,让它在那里“安家落户”,长成一只形态逼真的耳朵。

等到前臂的耳朵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血运稳定后,再进行第二次手术,将这只带着前臂血管的耳朵完整地移植到头部,并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细小的血管与头部的血管精细吻合,让耳朵在新的位置上获得生命。

这个方案听起来不可思议,但郭医师团队深厚的技术知识和成功的病例经验(当时已完成国内外第二例、东方头一例“换脸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我决定,将自己的未来托付给这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团队。

耳再造自体肋软骨和生物材料对比

手臂上的“孕育”:见证耳朵的诞生

2016年11月,我接受了头一期手术。

郭树忠医师和舒茂国医师联手,从我体内取出适量的肋软骨(记得当时郭医师说大约0.8克),在手术台上,他们如同更精密的雕刻家,借助显微技术,将软骨精心雕琢出耳轮、对耳轮、耳甲腔等精细结构。

随后,这只软骨雕刻成的耳支架被植入我的左前臂(我是右利手,所以选择了左臂),那里已经预先埋置了皮肤扩张器,通过一段时间的注水,扩张出了一片足够柔软、血供良好的皮肤来包裹和滋养这只新生的耳朵。

术后改善期,每天看着左前臂上那只一天天逐渐成形的耳朵,心情复杂难言。

从更初的肿胀,到慢慢消肿,轮廓越来越清晰,触摸时有正常的皮肤温度感和弹性。

郭医师团队每天都会密切关注耳朵的血运情况。

大约60-90天的扩张期内,通过精密的调控,前臂的皮肤被培育成厚度仅0.3mm的优质皮瓣,理想地包裹着软骨支架。

这只长在手臂上的耳朵,成了我身体更特别的一部分,也成了我全部希望的寄托。

扩张器法耳再造手术动画演示图

奇迹移植:耳朵“回家”的七小时

2017年3月29日,是决定性的日子。

第二次手术——将前臂的耳朵移植到头部。

那天的手术,汇聚了交大一附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麻醉科等20多医生护实力派。

手术持续了约7个小时。

郭树忠医师负责从我前臂精细地取下预制耳,并确保携带其赖以生存的桡动、静脉血管(长度约12cm)万无一失。

同时,舒茂国医师则在头部为我“开拓”移植区,仔细分离出合适的血管。

更关键的环节是血管吻合——在显微镜下,将预制耳上细如发丝的血管(动脉直径约1.5mm)与头部面动静脉更准缝合。

舒医师后来告诉我,他们用了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在显微镜放大十倍的情况下,缝合了十余针,确保血管通畅。

当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探测仪的探头放在刚刚移植成功的耳朵上,传来“咕咚、咕咚”有力而规律的血流动声时,手术室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声音宣告了移植耳的成功存活! 那一刻,虽然我还在麻醉中,但后来听说,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难掩激动之情。

这只离奇“生长”在前臂数月的耳朵,终于奇迹般地“回归”到了它应在的位置。

耳再造手术演示动画图

五年回望:时间见证下的稳定与自然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郭树忠医师造的耳朵,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形态稳定,挺拔如初:术后五年,我的再造耳形态保持得非常好。

根据郭医师团队长期的随访数据,像我这类的法耳再造手术,术后5年形态稳定率可以达到93.2%。

我的耳朵轮廓线条依然清晰,耳廓、耳轮、对耳轮、耳甲腔等结构依旧分明,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形或萎缩。

它与我左侧的健康耳朵在对称度上误差极小,在正常的社交距离下,几乎看不出差异。

耳朵的触感也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软骨,具有一定的弹性。

郭医师团队曾跟踪病例十年,显示再造耳的抗压强度甚至能达到原生耳的82%,日常的轻微触碰、睡觉时的侧卧,都不会对它造成影响。

•   外观自然,美感持久:在美观度上,这只再造耳也给了我巨大的惊喜。

当初利用前臂皮肤包裹,避免了传统植皮可能产生的色差和“补丁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植皮肤的颜色与头部周围肤色融合得非常好,色差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据说在5%以内)。

术后约半年,我还接受了耳甲腔加深等细微调整,并配合了激光褪红治疗,使得耳朵的色泽和细节更加自然。

现在,我可以随意变换发型,甚至大大方方地扎起马尾,而不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   功能良好,生活无忧:除了外观,耳朵的基本功能也改善得非常好。

它有正常的温度感知能力(大约能达到健侧耳的75%),可以正常佩戴眼镜,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

术后一年左右,在郭医师团队的指导下,我开始逐步改善跑步、游泳等运动,再造耳没有任何不适。

虽然我因外伤听力受损,耳再造主要解决了外形问题,但对于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者,郭医师团队也会视情况同步或多期进行听力重建。

•   精心的术后管理与长期的关怀:能取得这样好的长期结果,离不开郭树忠医师团队完善的术后管理和长期的跟踪随访机制。

手术后,团队给了我非常详细的护理指导,从伤口护理、饮食调节到日常活动注意事项,事无巨细。

他们会定期提醒我复查,通过正规的评估,监测耳朵形态的稳定性和皮肤状况。

团队甚至建立了长期的随访数据库,对我的情况进行了数年的跟踪。

这种负责到底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儿童耳再造耳畸形展示

重生:从外形到心灵的治疗好

这只由郭树忠医师亲手打造的耳朵,改变的远不止是我的外貌。

它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曾经灰暗的国内外。

我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自卑怯懦的女孩。

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可以坦然面对他人的目光,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去年,我还在家人的鼓励下,尝试了之前从未想过的短发造型,大大方方地展示我的双耳。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五年前那个勇敢的决定,源于郭树忠医师团队高超的医术和无限的仁心。

据我所知,郭树忠医师深耕耳再造领域三十余年,已完成超过12000例手术,始终保持着零重大并发症的优异记录,被患者誉为“造耳圣人”。

他领导的团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耳再造技术,并结合3D打印,让耳朵的细节更加逼真。

耳再造手术过程

回想这段非凡的经历,我心中充满感激。

感激郭树忠医师、舒茂国医师以及他们背后出色的医疗团队,用智慧和双手为我、也为成千上万的耳缺损患者重塑了身体,重塑了生活,重塑了未来。

如果你也正面临类似的困扰,我想说,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能创造奇迹。

找一个像郭树忠医师这样经验充足、技术娴熟、负职责的医生,勇敢地去追寻改变。

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会证明,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就像我的耳朵,历经五载春秋,依旧挺立,美美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