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总因为方脸、下颌角宽大被调侃“国字脸”,拍照永远要找角度,连扎马尾都显得脸大。尝试过发型修饰、修容化妆,甚至打过瘦脸,但结果短暂且不自然。
直到看到同事找上官文松医生做磨骨后,脸型变得流畅自然,整个人形象提升,我才下定决心——这次,我要改变!

一、初识上官文松:特色与口碑的双重吸引
决定做磨骨前,我做了大量功课:查医生资质、看实例、对比价格。上官文松医生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我的搜索列表中——他是整形外科副医师医师,专注颌面整形多年,擅长下颌角截骨、颧骨内推等项目,实例中患者脸型变化自然,术后无“网红脸”僵硬感。
更打动我的是,他的患者评价里常提到“沟通耐心”“审美在线”“术后修养快”。
头一次面诊时,上官医生没有急着推荐方案,而是先问我:“你希望改善哪些问题?对术后结果有什么期待?”我提到想让脸型更柔和、拍照不用刻意找角度。

他拿着我的CT片,详细解释下颌角角度、截骨范围,甚至用3D模拟软件展示术后结果。他说:“磨骨不是单纯切骨头,而是要结合你的五官比例,保留自然骨感。”这种特色又贴心的态度,让我瞬间安心。
二、术前准备:从忐忑到期待的心理历程
确定手术日期后,我开始了术前准备:体检、避开生理期、停用抗凝药……护士发来详细的术前清单,包括饮食禁忌(术前一周忌辛辣)、生活注意事项(避免熬夜)。
比较让我感动的是,上官医生团队建了一个专属沟通群,医生、护士、询问师都在群里,随时解答我的疑问。有天晚上我紧张得睡不着,在群里问“手术会不会疼”,上官医生亲自回复:“术中会全麻,术后有镇痛泵,疼痛感在可承受范围内。”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我对手术多了份期待。

三、手术当天:特色团队护航的安心体验
手术当天,我早早到了医院。换上手术服、核对信息、拍照存档……每一步都有护士引导。进入手术室前,上官医生再次和我确认方案:“我们会在口内做切口,截掉外扩的下颌角,保留自然弧度。”
躺上手术台时,我其实有点紧张,但麻醉师温柔地说:“放松,睡一觉就结束了。”再次醒来时,我已经在修养室,脸上裹着绷带,喉咙因为插管有点干,但整体没有想象中疼痛。护士递来冰袋,叮嘱我“24小时内冷敷,减少肿胀”。

四、术后修养:细节决定成败的贴心护理
术后前三天是比较难熬的:脸肿得像包子,说话有点费力,只能吃流食(粥、果汁)。但上官医生团队的护理让我很安心——每天有护士来查房,检查伤口、换药;
营养师定制了术后食谱,强调“高蛋白、低盐、忌辛辣”;询问师定期发消息提醒“多冰敷、少低头”。第七天拆线时,我看到脸型已经明显变柔和,下颌角从之前的“方”变成自然的“V”型,虽然还有点肿,但已经能看出结果。
术后一个月,我回到了工作岗位。同事们看到我时都惊呆了:“你脸怎么小了这么多?但又不像整容脸!”我笑着分享手术经历,大家纷纷问医生信息。

五、术后三个月:自然与自信的双重蜕变
现在术后三个月,脸型已经完全稳定。下颌角线条流畅,颧骨高度适中,正面看是温柔的鹅蛋脸,侧面看有清晰的骨感。比较惊喜的是,之前因为脸大不敢尝试的发型(比如高马尾、丸子头)现在都能轻松驾驭,化妆也不用疯狂修容,简单打个底就非常好看。
回顾这段经历,我特别感谢上官文松医生的特色与耐心。他没有追求“一刀切”的网红结果,而是根据我的五官比例设计方案,保留了自然的骨相美。更让我感动的是术后团队的持续跟进——从拆线到修养期护理,从饮食建议到心理疏导,每一步都做得细致入微。

六、给磨骨求美者的真心建议
如果你也在考虑磨骨,我想分享几点真实体会:
选对医生比选医院更重要:磨骨是四级手术,一定要查医生资质(执业证书、主攻方向)、看真实实例(注意是否有PS痕迹)、读患者评价(重点看术后结果是否自然)。
术前沟通要干净:和医生明确你的需求(比如希望脸型更柔和还是更立体)、接受的范围(比如截骨量)、对术后结果的预期(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
术后护理不能偷懒:严格遵医嘱(比如戴头套的时间、饮食禁忌)、定期复查(尤其是术后1个月、3个月)、保持耐心(完全修养需要3-6个月)。

直到找上官文松医生做了磨骨,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人生开挂”——不是运气突然变好,而是通过特色与勇气,让自己离理想的样子更近一步。现在的我,拍照不用躲镜头,化妆不用狂修容,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接纳自己、爱自己。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因为脸型自卑,不妨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但请记住,选对医生,才是变漂亮的头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