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拇外翻(大脚骨)手术需求持续增长,患者对“比较准矫正、快速改善、美观无痕”的期待推动着医疗技术的革新。
珠海九龙医院骨科中心凭借“小创口技术+个性化方案+全流程管理”的特色模式,成为本地足踝畸形矫治领域的标杆,尤其在高难度病例处理与术后功能修养方面表现突出。
一、技术体系:从传统到小创口的跨越式升级
1.第四代MICA小创口技术
科室引入国内外潮流的第四代MICA小创口拇外翻治疗系统,通过5mm微小切口完成截骨操作,较传统手术切口缩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减少。
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替代传统骨锯,比较准控制截骨深度与角度,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束,术后疼痛感降低。
2.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
针对复杂畸形病例,术前通过CT扫描重建足部三维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截骨导板。
导板与骨面贴合度高,术中可实现毫米级截骨精度,确保骨骼复位角度与术前设计误差小。
3.多术式融合方案
结合Scarf截骨(矫形力度大)、AKIN截骨(改善趾间关节)与拇收肌松解术,形成“骨骼复位+软组织平衡”的双重矫正体系。
对于合并平足症的患者,同步开展跖楔关节融合术,修养足弓力学结构。
二、医师团队:综合背景与专科深耕的双重因素
1.足踝外科专科化配置
科室设立足踝外科亚正规组,核心成员均具备综合医院骨科工作经历,其中3医生师拥有足踝外科专项进修背景,擅长处理重度拇外翻、高弓足等复杂畸形。
2.多学科协作模式
联合麻醉科、改善科与内分泌科建立“拇外翻诊疗MDT团队”。
针对糖尿病足患者,术前由内分泌医师调整血糖水平;术中麻醉师采用“多模式镇痛”技术,术后疼痛评分降低。
三、设备支持:硬核装备赋能比较准医疗
1.术中影像导航系统
配备德国西门子移动式C型臂X光机,可实时显示截骨位置与固定钉角度。在双足同期手术中,通过双平面成像技术同步监测两侧骨骼复位情况,减少术中调整次数。
2.足底压力分析平台
引进比利时RS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术后为患者定制生物力学鞋垫。通过动态捕捉行走时的压力分布,调整鞋垫硬度与弧度,降低复发风险。
3.智能改善管理系统
开发足踝改善APP,患者可上传术后步态视频,系统自动分析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生成个性化改善计划。改善师通过云端平台远程指导训练,提升依从性。
四、服务创新:从手术到生活的全周期关怀
1.“日间手术”模式
对于轻度拇外翻患者,开展“24小时出入院”服务。术前通过线上平台完成术前检查与麻醉评估,手术当日早晨入院,下午即可出院,减少住院时间。
2.疤痕管理方案
采用皮下减张缝合技术,将切口隐藏于足部自然纹路中。术后提供硅酮凝胶与激光祛疤治疗,随访显示患者疤痕满意度高。
3.高跟鞋适配指导
针对年轻女性患者,术后3个月由正规矫形师指导选择鞋型。通过调整鞋头宽度与鞋跟高度,帮助患者逐步修养穿高跟鞋能力。
五、术例见证:真实数据诠释技术实力
1.高龄患者安心手术
为72岁合并骨质疏松的王女士实施双侧拇外翻矫正,术中采用低能量超声骨刀减少骨损伤,术后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1年复查显示骨密度增加。
2.跨省求诊术例
来自澳门的陈先生因重度拇外翻影响工作,选择在珠海九龙医院接受手术。术后2周返回澳门,通过线上改善指导修养行走功能,术后3个月重返岗位。
3.复杂畸形修复
为合并锤状趾的李女士设计“拇外翻矫正+趾间关节成形”联合术式,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足部外观评分提升,穿鞋选择范围扩大。
六、患者口碑:真实体验传递信任力量
1.术后修养速度
多数患者反馈术后当天可自主翻身,术后24小时借助助行器下地行走,术后1周修养日常洗漱、如厕等基本活动。
2.疼痛管理结果
通过“超前镇痛+多模式补救”策略,患者术后48小时内疼痛评分降低,夜间睡眠质量提升。
3.长期功能改善
术后1年随访显示,患者足部疼痛发作频率减少,步行距离增加,生活质量评分提升。
珠海九龙医院骨科中心以“小创口化、比较准化、个性化”为核心理念,将潮流技术转化为患者可感知的改善体验。
从术前3D建模到术后智能改善,从医师团队的多学科协作到疤痕管理的细节把控,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足部健康的深度理解。
对于饱受拇外翻困扰的患者而言,这里不仅是手术室,更是一个重新定义行走自由、重拾生活信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