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对我的方形脸型感到自卑。每当看到镜子中那棱角分明的下颌线,我就忍不住叹气。大学时期,无论怎么变换发型,都无法掩饰那让我困扰的宽大下颌角。拍照时,我总是下意识地用手遮住脸颊,或者找各种角度试图让脸看起来小一些。
这种自卑感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期。直到有一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博主的轮廓整形分享,那种蜕变让我心动不已。
漫长的术前准备
下定决心做轮廓整形手术后,我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调研期。我几乎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中英文相关资料,加入了几个整形讨论群,甚至私下联系了几位已经做过手术的网友了解他们的真实体验。
选择医院和医生是关键的环节。我前后询问了五家高人气整形医院,对比了每位医生的审美理念、手术方案和术例结果。选择了一位擅长自然风格的老牌医生,他的理念是"修饰而非改变"。
术前检查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除了常规的血检查,还需要做全方面的头颅CT扫描和3D建模,医生根据我的骨骼结构设计了个性化的截骨方案。那段时间,我几乎每晚都会想象手术后的样子,既期待又忐忑。
手术当天的真实体验
手术当天,我出乎意料地平静。或许是因为前期准备充分,我对整个流程已经非常熟悉。麻醉前,医生再次确认了手术方案,并用标记笔在我脸上画出了截骨线。
全麻过程很快,几乎是在我数到五的时候就失去了意识。醒来时已经在修复室,脸上裹着厚厚的绷带,只感到隐隐的胀痛而非剧烈疼痛。护士告诉我手术很成功,我模糊地应了一声,又沉沉睡去。
住院的48小时是我人生中漫长的两天。脸部肿胀达到高峰,我只能通过吸管进食流质食物。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后悔,反而有种解脱感——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艰难而值得的修复期
出院后的前两周是难熬的。肿胀和淤青让我几乎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但医生提前打过预防针,说这是正常现象。我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冰敷、热敷和口腔清洁,每天记录肿胀消退的情况。
一个月后,肿胀消退,我开始能看到手术结果的雏形。原本方正的下颌线条变得柔和,侧面轮廓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惊喜的是,这种变化非常自然,同事们只觉得我"瘦了"或"气色好了",没人怀疑我做了整形手术。
现在距离手术已经过去一年半,骨骼完全稳定,结果非常自然。回头看这段蜕变之路,我认为宝贵的不是外貌的改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懂得的自我接纳和勇敢追求改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