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后比较揪心的,莫过于孩子出生时的小缺陷。我家宝宝出生就有唇裂,还带着鼻部畸形——鼻翼塌、鼻孔一大一小,看着小脸蛋总觉得“缺了点啥”。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要分两次手术:先修唇裂,等孩子大了再动鼻子。直到遇见罗定安医生,他一句话让我们踏实了:“孩子的事,咱一次到位,鼻子和嘴唇一起调,省得娃遭两回罪。”
一、唇裂+鼻畸形,修复为啥不能“单打独斗”?
咱老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用在娃脸上再贴切不过。唇裂的孩子,鼻部畸形就像“连锁反应”——上唇肌肉没长好,拽着鼻翼往下塌;鼻中隔被拉偏,两个鼻孔就变得不对称。之前有医生建议先修唇,可我们担心:光补了嘴唇的“洞”,鼻子还是歪的,以后娃一笑,鼻子和嘴“各忙各的”,多别扭?
罗医生用棉签在娃脸上比划着解释:“嘴唇和鼻子是‘邻居’,修唇不修鼻,就像盖房子只砌墙不修屋顶,看着总不对劲。”他说的“一起调”,是把嘴唇的肌肉重新“穿针引线”,让力量分布均匀,再顺势把鼻翼“拎”起来,鼻孔也调整成对称的“小元宝”。这样修复完,娃笑起来才是“整张脸都在笑”。
二、手术台上“绣花”,他连0.1毫米的偏差都不放过
手术那天,我们在门外等了四个多小时。后来护士说,罗医生在台上像“绣娘”似的,拿着比头发丝还细的线,一针针缝肌肉、调鼻骨。比较绝的是他处理鼻翼软骨——那软骨薄得像纸片,他硬是“捏”出了自然的弧度,连鼻尖的“小翘度”都考虑到了。
术后拆线那天,我抱着娃差点哭出来。曾经塌塌的鼻翼“支棱”起来了,两个鼻孔像两片对称的小花瓣;嘴唇的疤痕细细一条,不凑近看根本看不出来。更惊喜的是,娃一笑,鼻子和嘴唇的弧度特别“合拍”,连家里老人都说:“这小脸蛋,看着就喜庆!”
三、术后改善“不折腾”,娃少遭罪,妈少操心
以前听人说,唇裂修复后要戴鼻模、防疤痕贴,还得天天按摩,娃哭得撕心裂肺。可罗医生的方法简单多了:术后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鼻子,不用天天折腾;嘴唇的疤痕用减张胶带贴着,娃该玩玩该闹闹,完全不受影响。
现在娃三个月了,疤痕淡得几乎看不见,鼻子和嘴唇的“默契度”越来越高。上次带他去公园,邻居阿姨盯着看半天,说:“这孩子长得真俊,鼻梁高高的,嘴唇红红的,一点不像动过手术。”那一刻,我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然后想说:找对医生,就是给孩子更好的礼物
以前总觉得,唇裂修复是“补个缺口”的小事,现在才明白,这背后藏着多少细节和功夫。罗定安医生强就强在,他不仅“补缺口”,更懂怎么让娃的脸“活”起来——鼻子和嘴唇不是“拼凑”的,而是“长”在一起的。
现在看着娃冲我笑,小鼻子一皱,小嘴一咧,心里就暖乎乎的。感谢罗医生,用他的“细节控”,给了娃一张完整、协调的小脸蛋。这份“懂细节”的医术,对咱们当妈的来说,就是更大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