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自己的脸型耿耿于怀。遗传自父亲的方下颌让我从小就被起了"小方块"的外号,即使留着长发也遮不住那棱角分明的轮廓。三十岁生日那天,我看着镜子里依然硬朗的线条,终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困扰我多年的心结。
一、寻找正规医生的曲折过程
在决定做磨骨手术后,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做功课。网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我眼花缭乱,直到在医美论坛看到多位网友分享在肖林医生那里做颌面整形的经历。他们提到的"自然感"和"保留个人特色"的理念特别打动我。
初次面诊时,肖林医生戴着细框眼镜,说话不紧不慢。他用手指轻轻点在我的下颌角解释道:"你的情况属于骨性突出,软组织其实很标准。我们只需要去除这部分棱角,就能让线条流畅起来。"他调出三维CT图像,在屏幕上模拟术后结果时,我看到自己侧脸突然变得柔和,那一刻心跳加速。
"手术会截除这部分骨质,但会保持在健康范围内。"肖医生用笔在模型上画出精细的截骨线,"我们追求的是协调美,不是一味追求小脸。"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安心,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他展示的几个与我基础相似的实例——那些术后笑容自然的女孩,完全看不出人工痕迹。
二、手术当天的细节记忆
手术安排在周四早晨。护士先带我做了全套体检,确认各项指标正常后,肖医生亲自用紫色标记笔在我脸上画出手术参考线。麻醉前他握着我的手说:"别紧张,我们团队做过上千例这类手术。"这句话成了我陷入黑暗前记忆。
醒来时脸颊裹着厚厚的绷带,倒不觉得疼,更像有人用橡皮筋轻轻勒着脸。护士每隔一小时就来检查冰敷情况,床头铃就放在我手边。感动的是晚上八点多,已经下班的肖医生特地打来视频电话,通过护士的手机查看我的状态。
三、修复期的痛苦与惊喜
前三天肿得重,眼睛变成细缝,只能靠吸管喝粥。但肖医生术前就详细交代过修复曲线,我每天对着日历打勾,看着水肿逐渐消退。第七天拆绷带时,护士小姐姐惊呼:"天啊,这个弧度太好看了!"我摸着还带着些许麻木感的脸,镜子里已经能看到柔和的轮廓线。
两周后复诊,肖医生仔细检查每个愈合点。"修复得比预期快,"他调整着我的加压头套,"现在要耐心等内部组织重塑。"那段时间我养成每天同一角度拍照的习惯,看着双下巴渐渐消失,下颌线一天比一天清晰。
四、重获新生的生活改变
术后三个月,我终于能大方地把头发扎起来。公司年会上,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盯着我看了好久才敢相认。神奇的是,以前总下意识用头发遮脸的习惯不知不觉消失了,拍照时也开始尝试侧脸角度。
现在每次复诊走过医院走廊,看着墙上"颌面整形中心"的铜牌,都会想起肖医生说的话:"我们不是在雕刻面具,而是帮每个人找到更自信的自己。"这场蜕变带给我的不仅是外观改变,更是懂得接纳和珍视自己的勇气。